“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便是打铁人全身的家当。
现如今,想要寻觅到一户打铁铺,已经成为了一种运气。
伴随着“叮叮当当”打铁声的那些童年时光,似乎已经被挖掘机的轰鸣声掩盖在记忆深处。
虽然时间在变,但打铁的传统工艺却一直没变,小锤往上一领,大锤就跟着走,把毛铁打出胚。
在以往八十年代的农村里,如果谁家的农具、铁器坏了,循着脚泥印最多的地方找去,准能寻见一间放着炉,腾着热气的屋子。
但道路修进农村,机器进来后,能寻上打铁铺的人也就越来越少,时隔十年的时间再去寻找时,当初那个许久没有生炉的屋子,现在早已经被一间杂货铺给取代。
打铁人的经历大抵都相同,凭着一堆炉火和几把锤子支撑起了一个家,最忙的时候,黑白倒着干都干不完,活越干越兴盛。
然后过了几年,村里几处厂房建起后,慢慢的,会窜门的人就少了。
三年前的一期传统文化节目里,当记者问一名73岁高龄的打铁匠“那您打心眼里还希不希望能收徒弟把手艺传下去”时,他沉默后的回答是:“把我姑爷教出来就行啦。”
不强求缘分,但是却希望那陪伴自己数十年之久的技艺,能够在自己逝世后,依然存在于某些人的记忆中。
那烧红的毛铁,陪伴着打铁人走过沉浮跌宕的人生,拖曳着影子消失在时代前进的脚步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