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者,能工也,毕一生之力,专一技之长。
当专家沦为“砖家”,当大师高不可攀。“匠人”一词,就这样“黄袍加身”,变成了全民新宠。一夜之间,各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变成了“匠人”,每个人都把产品当作品,都在用匠心打磨。
于是乎,匠心卖手机、匠心做企业、匠心拍电影……国家在呼唤“工匠精神”,媒体在炒作“匠人”,突然满大街都是“匠人”。
而真正的匠人呢,却仍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手艺事。
因此,真正的“匠人”不是靠喊的,而是靠做的。“匠人”的这个称谓,是不容“亵玩”和“消费”的。
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只会造成“虚假繁荣”、“泡沫经济”,只会导致我们原本迫切需要的“工匠精神”,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其实,真正的匠人应该是有标准的,不是人人都能称为“匠人”的。
在国外,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前提条件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而在中国,更是早有“十年磨一剑”的名句。若要成为匠人,首先必须具备在某个领域精耕细作十年的先决条件。
其次,匠人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艺,没有质的突破,空有时间的积累,绝不是合格的匠人。
再者,匠人是有追求的,不断超越、不断进步,精益求精,乃至完美。
最后,匠人是一种文化,是勤劳智慧一体,是品德言行一致,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林。“匠人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所以,若要称为“匠人”,就必须要具备很多条件。而这些条件,每一个都不是一蹴而就。
“匠人”,不是“速成品”,更不应“批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