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市报聚焦淄博:花灯为媒,让非遗文化大放异彩!

来源: 掌中淄博 发布时间:2018-03-01 08:48:08

1.jpg

2.jpg

4.jpg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党的十九大对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的新要求。为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经山东省市地报研究会研究决定,特组织开展“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省”系列采访活动,展示山东省各地市文化成就,首站为淄博。本次采访活动主题为“2018中国(淄博)花灯艺术节全省市地党报聚焦淄博非遗”。

淄博花灯会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素有“南有自贡恐龙灯,北有哈市冰雪灯,东有淄博闹花灯”之称,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次对十六市地党报的专访,既写出了十六市地文化建设的特色和非遗文化月的活动介绍,又展现了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有力举措、与其它地市的文化交流、合作发展,定会让我市乃至我省的非遗文化绽放异彩。

3.jpg
枣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枣庄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王春

夜放花千树 星耀万盏灯

“淄博花灯艺术节的举办是淄博市顺应新时代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牌、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的一次创新实践,更体现了淄博文化名城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2月27日,参加采风活动的枣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枣庄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春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  

在花灯节现场,王春对各种千姿百态的花灯赞不绝口,用“夜放花千树 星耀万盏灯”来赞美花灯的情景。“很好,很有气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不虚传!”  

王春谈到,枣庄的柳琴戏,2006年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柳琴戏不但是枣庄的特色文化项目,也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群众所钟爱的传统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魅力。近年来,枣庄柳琴戏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还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并与新兴传播媒介相结合,成为枣庄市文化艺术品牌代表项目。  

王春认为,文旅融合是全省各地市主要发展思路和方向。作为各地市的主流媒体,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尤其是加强对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宣传推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常重要。

(记者 宓家峰)

5.jpg
东营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孙家恩

圆了三十年前的花灯情结

东营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孙家恩对淄博一点也不陌生。早在1987年,他曾经应大学同学的邀请到博山观灯,淄博浓郁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他家里还陈设着当年从博山带回的琉璃工艺品。近年来,他更是十分关注淄博的发展和变化,甚至利用节假日自驾到淄博的文化遗存和风景名胜参观考察。

孙家恩说,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这几年,淄博围绕齐文化传承和保护,做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工作。如以齐国故都、齐长城、稷下学宫、聊斋文化创意园等为载体,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等等。希望假以时日,淄博能把齐文化打造成为标志性的文化品牌。

在实地考察参观了淄博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淄博花灯后,孙家恩十分感慨,“不仅传统的花灯原汁原味保留下来,还有大量高科技声光电一体的大型花灯,看了很震撼,比如齐鲁盛事、共圆中国梦等等,可见淄博市委、市政府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但重视,而且有招数、见实效。”

孙家恩还告诉记者,这次采访让他找到了三十年前观灯的感觉,“一家老小相扶相携、兄弟姊妹挽手并肩,绽开的笑容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的眼神清澈得能映出灯影,让人心头暖暖的……”

(记者 刘淼)


6.jpg
潍坊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 总编辑、总经理 孙向中

文旅互动 双城共赢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淄博与潍坊完全可以联动双赢。”昨天下午,潍坊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总经理孙向中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

孙向中说,淄博是闻名于世的齐国故都,齐文化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近年来,淄博市把传统文化、历史民俗、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开展了一系列文旅融合的大活动,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品牌效应,成效好、影响大,值得关注。

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项目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重点规划打造民俗风情、地质奇观、书画艺术等多个文化旅游板块,连续成功举办了34届潍坊国际风筝会、7届中国画节和3届中日韩产业博览会。这些大型节会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潍坊国际影响力和开放水平的提升,而且为潍坊市乃至山东省的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注入了活力,为潍坊乃至环渤海地区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搭建了新平台。

说起两市的地缘关系,孙向中说,淄博与潍坊同处齐长城沿线,互为临市,关联度高,两地完全可以联手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一起做好策划宣传,全力助推双城文旅互动,互利共赢。

(记者 姜乾相)

7.jpg
泰安传媒集团董事长 戴冰

打造文化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

美轮美奂的花灯,独具匠心的“非遗”项目,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让正在来淄参加采风活动的泰安传媒集团董事长戴冰赞不绝口,“这10多万盏花灯,展示了数千年绵延不息齐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展现了淄博大地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在流光溢彩、光影变幻中,正用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语言讲述着新时代的‘淄博故事’。 ”

在戴冰看来,淄博在齐文化、重商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很多课题值得去研究。淄博是世界足球起源地,围绕这一题目可以作出很多精彩文章。从地理位置看,淄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省文化大发展中一定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的有效途径。泰山石敢当、泰山皮影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封禅大典也是国内著名文化品牌,今年还作为春晚的分会场,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戴冰说。

谈及今后文化发展,戴冰认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孕育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党报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希望今后两报之间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开创城市文化发展新局面。

(记者 周扬)

8.jpg
济宁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王英峰

齐鲁花灯绽新姿

火树银花迎盛世,流光溢彩闹丰年。

在淄博玉黛湖生态乡村庄园,“山东省市地党报聚焦淄博非遗大型采风活动”正在进行,济宁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英峰被眼前的“齐鲁盛世”花灯震撼了:只见临湖而建的花灯足有110米高,随着VR灯光效果的展示,一只雄鹰盘旋而来,拉开了盛大欢庆的序幕,伴随着“旺旺旺”的狗吠声,各种光影变幻交错,声乐此起彼伏……好一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场面。

淄博花灯历史悠久,且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如今,打铁花、抬芯子、耍花棍等表演形式已经濒临失传,这也是玉黛湖举办花灯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王英峰表示,春节期间,济宁市也举行了“铭记历史 不忘初心 爱党爱国”灯会,借以声、光、电、影高科技手段全景动态还原革命历史故事,用彩灯沿袭传统技艺,并配以解说,吸引了不少市民组团观看和接受教育。尤其是用花灯照亮“济宁八景”,留下记忆,留下乡愁,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文化。

王英峰感慨地说:“如果说济宁的儒家文化是‘修身治国’的话,那么齐国文化则是‘重商重工’的商业繁荣。淄博、济宁邻邦,应相互交流,共同把文化繁荣传承下去。”

(记者 王慧)

9.jpg
德州日报社总编辑 赵红卫

以交流合作促非遗传承创新

“淄博是齐国故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当前,淄博以文化名城建设为抓手,规划建设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展现了大气魄、大手笔。尤其是本届花灯艺术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落实、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模式,资金投入、展区规模、花灯数量、技术含量都创造了新高度,展现了淄博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2月27日,正在参加“山东省市地党报聚焦淄博非遗”大型采风活动的德州日报社总编辑赵红卫对记者说。她谈到,德州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是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交汇地。近年来,德州市不断健全完善非遗保护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四位一体”的保护传承体系,重传承,抓保护,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扒鸡制作工艺、德州黑陶烧制技艺、临邑一勾勾和宁津杂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次采风活动,整合了全省市地报新闻宣传力量和淄博文化产业资源,创意非常好,为加强文化交流搭建了新平台。”赵红卫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需要走进生活、融入时代,也要走出地方区域的限制,在交流互鉴中焕发蓬勃生机活力。作为党委政府的喉舌,地市党报不但要为文化建设鼓与呼,做好宣传员,更要主动作为积极引领,当好文化建设的领航员。”

(记者 周扬)

10.jpg
烟台日报社副总编辑 杨潜

发现一种别样的美

“这次能来淄博参加采风活动非常高兴!非常激动!”2月27日,参加“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系列采访(淄博站)暨“山东省市地党报聚焦淄博非遗”采风活动的烟台日报社副总编辑杨潜对记者说。

晚上,在玉黛湖淄博花灯节现场,杨潜表示:“当第一眼看到这些精美绝伦、五光十色的花灯时,很震撼:布景、色彩、线路、主题等做得无可挑剔,这种别样的‘美’,将淄博花灯最美、最有韵味、最能体现‘国家级’水平的内容全部恰如其分地展现在眼前。非常惊艳,不虚此行。”

采访中,杨潜谈到,烟台市也有非常好的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烟台面塑。他介绍,烟台面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已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久负盛名。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淄博花灯节的举办,为烟台市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传承,尤其是像烟台面塑这样的高水平、高层次的“非遗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在花灯节现场,杨潜和一同前来的摄影记者用相机、手机拍摄着一组组精美的主题花灯,“咔嚓、咔嚓”的声响不断。“我们要好好拍摄,将淄博花灯最美的影像保存下来,带回烟台,通过烟台日报等媒体宣传展现给全市的百姓群众。”

(记者 宓家峰)

11.jpg
威海日报传媒副总编辑 邹宏强

非遗重在保护 更要传承弘扬

“今晚在玉黛湖观赏了淄博花灯,感觉淄博花灯会果然名不虚传,非常震撼,不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体现国家重大发展进步的现代灯组,也有展现淄博地域特色的传统灯组,展示了淄博花灯绵绵不息的生命力,一路看来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具有浓浓的年味。”

2月27日晚,来淄博参加采风活动的威海日报传媒副总编辑邹宏强对记者说。

曾在淄博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邹宏强对淄博并不陌生。他告诉记者,淄博是齐国故都,文化底蕴深厚。这次采风活动,让他更进一步了解到了淄博市对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是保护、传承、弘扬,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和参与。威海市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7年6月,威海市文广新局、威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威海职业学院合作成立了威海职业学院非遗学院,让更多的年轻一代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这对培养非遗传承人、将非遗传承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淄博的非遗项目众多,希望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把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记者 杜清亮)

12.jpg
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 潘耀东

形成产业化保护 拓展非遗承载空间

“和淄博类似,菏泽同样有不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菏泽日报社副总编辑潘耀东告诉记者。

他介绍说,菏泽古称曹州,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民间交流频繁而活跃,历史悠久,包容性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

菏泽是历史悠久的牡丹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曹州灯会、曹州面塑、斗羊、斗鸡、商羊舞等是菏泽民俗的代表。如菏泽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商羊舞,蒲松龄《聊斋志异 跳神》中记有:“妇束短幅裙,屈一足,作商羊舞”。菏泽的曹州灯会与淄博的花灯颇为相似,一首民歌赞曹州灯会:“正月十五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曹州面塑被誉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乡土瑰宝”。

潘耀东认为,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以足球发源地为代表的齐文化、以聊斋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文化、以陶瓷琉璃为代表的工艺美术文化、以山泉洞为代表的现代旅游文化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方面将会作出独特的贡献。

潘耀东建议,淄博要做好非遗传承,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一是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二是开发非遗旅游产品,形成产业化保护,如非遗博物馆,主题公园,实景舞台剧等;三是深入打造文化品牌,拓展非遗承载空间。

(记者 张厚新)

13.jpg
济南日报社文体新闻中心主任 王智新

民俗文化成为精神盛宴 

“非常有冲击力!非常震撼!”参观完淄博花灯艺术节,济南日报社文体新闻中心主任王智新对记者感慨道。他说,今年淄博花灯艺术节,有规模优势,形式上又创新,人流如织,非常成功,这是淄博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加快非遗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次收获颇丰的尝试。尤其是,淄博市集政府之力和民间资本,二者相结合,使得非遗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保护,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王智新介绍说,济南是一座文化历史名城,同样有着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千佛山庙会、趵突泉灯会等。目前,济南正在举全市之力,实施“一湖一环”景观亮化工程,将趵突泉、大明湖、环城河等最体现济南“泉城”特色的景点全部纳入,全面体现山、泉、湖、河、城特色元素,对济南古城核心区域进行全新包装,以打造“泉城夜宴”。

每年9月份前后,济南还会举办泉水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泉水节由济南市政府主办,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围绕泉水因素,把泉水节打造成济南人的狂欢节。

(记者 张厚新)

14.jpg
聊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 副总编辑 赵振华

在文旅融合中展现城市魅力

“能受邀来淄博观花灯、过佳节,打心里感到高兴。”昨日下午,聊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赵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在他下榻宾馆的房间,赵振华仔细翻阅着淄博花灯及非遗发展的相关资料,他对淄博的非遗工作尤其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淄博是齐文化发祥地,文化积淀厚重,陶瓷琉璃文化享誉全国,在齐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方面成效显著。

赵振华说,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大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聊城交汇。明清时期借助京杭大运河漕运之利,聊城成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荣昌盛达400年之久,被盛誉为“江北一都会”。淄博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乡,聊城培育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他们都是山东的骄傲。淄博与聊城两个城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非遗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包装、策划、宣传工作,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展现城市魅力。

(记者 姜乾相)

15.jpg
莱芜日报社党委委员、 副总编辑 张全宝

文化传承需要特色和品牌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十二晚上的玉黛湖之夜,游人如织,灯市如昼,完全不输古人笔下盛景。面对玉黛湖花灯节核心灯组“齐鲁盛世”美轮美奂的灯光、精美的造型和动感的设计,莱芜日报副总编辑张全宝赞不绝口。

“淄博文化底蕴深厚,齐文化发祥于此,蒲松龄闻名于世,像玉黛湖花灯节如此规模、群众参与程度如此之高的非遗文化项目,令人赞叹。”

张全宝告诉记者,莱芜与淄博相似,也曾是严重依赖重工业的资源型城市,莱芜与淄博也颇有渊源,当年蒲松龄笔下《狐妾》最初就是根据莱芜人张道一提供的故事原型加工而成。淄博在新旧动能转换、环保治理方面行动早、力度大,“我们曾专程来取经,在非遗传承方面,淄博也是我们的榜样。”

“齐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齐文化提倡的开放、重商、智慧等理念与新时代发展理念更加贴近,而特色和品牌也正是非遗文化传承的灵魂和依托。希望淄博花灯在发展中不断丰富,不仅成为淄博非遗文化的品牌,也成为淄博文化的品牌,进而依托文化品牌带动文旅、商贸等多个产业,塑造鲜明的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张全宝如是说。

(记者 苏利民)

16.jpg
临沂日报社摄影部主任 孙运河

倾注真情 做好文化传承

作为知名摄影人,面对夜色中五彩斑斓的灯光、精美的花灯造型, 临沂日报社摄影部主任孙运河本能地不停按动快门,不想遗漏任何一个美好的画面。

“淄博花灯耳闻已久,如此精湛的技艺,如此盛大的规模,还是超出我想象,震撼!”

孙运河说,临沂非遗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如今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柳编”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设计、制作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年创造效益数十亿元。但同时也有一些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步履维艰,亟需政府扶持。

“淄博非遗项目、文旅资源在省内首屈一指,这是极大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如何保护这些代表地域特色和文化的产品,政府需要拿出真金白银,对非遗项目和特色文化品牌保护扶持。拓展文化产业,创新性保护非遗,让非遗传承人和有志于此的人有饭吃,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孙远河说,文化传承要注重创新,用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参与进来。玉黛湖花灯节互动环节多,在实现文化传承同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堪称新时期文化传承的最好实践。

(记者 苏利民)

17.jpg
滨州日报社副总编辑 王锋

淄博花灯绽放现代光彩

“淄博花灯艺术节规模宏大,美轮美奂!传统的齐文化内容、丰富的民俗民风,与现代科技、光影手段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2月27日晚,滨州日报社副总编辑王锋在玉黛湖灯会上穿越其中,深深陶醉。

“静态的灯五颜六色,动态的灯则惟妙惟肖,40多只老鼠的娶亲队伍是动的,美丽的荷花仙子是动的,‘打夯’‘推磨’是动的……这就突出了‘闹花灯’的热闹和情趣,更加吸引观众。在很多地方的元宵灯会缺少生命力、渐渐式微的情况下,淄博市对这一文化品牌,加大力度丰富内涵,提升质量,迎合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精神需求,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王锋深有感触地说。

滨州与淄博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相通之处。近年来,滨州在开发黄河文化旅游方面做了些有益探索,打造了“西纸坊”黄河古村、狮子刘黄河乡居以及魏集古村落等旅游景地。邹平的南部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迅速。建议淄博、滨州两地在旅游上多做结合文章,陶瓷、琉璃、景区旅游等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祝齐国故都的名片越擦越亮。

(记者 杜清亮)

18.jpg
日照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 许家强

民俗文化迎“日”启航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相传在大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这组长达近40米的花灯,用40只活灵活现、不同形态的老鼠表现了娶亲的欢乐场面。因为,历届花灯会只能做出18只不同形态的老鼠,而我们这次利用新的电脑编程达到了40只,这也是淄博花灯最有里程碑似的创新。”随着讲解员的解说,40只或提灯笼,或吹喇叭,或拎彩礼的老鼠迎亲队伍展现在面前,尤其是骑着大白马的新郎老鼠,一副洋洋自得的情态让人忍俊不禁。

一路走来,十二生肖活灵活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沉香救母腾空而出……各种表现民俗生活情趣的“活花灯”,展现着淄博历史的辉煌,亦见证着泱泱齐风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日照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许家强表示,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满江红是流行于日照市沿海一带的民间音乐,曲调优美细腻,古雅抒情,素有“细曲”、“雅歌”之称。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江红是广大渔民在海上消遣娱乐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伴奏乐器也极具特色,常以酒桌上的“碟子”、“酒盅”、“碗筷”和铜钱穿成的“钱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与你们淄博的五音戏一样,唱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虽然地域不同,但民俗文化都会迎“日”启航,让更多优秀的“非遗”走近大众视野。

(记者 王慧)

19.jpg
青岛日报文化记者 胡相洋

淄博的花灯又“动”起来了 

来参加此次采访活动的青岛日报文化记者胡相洋也和淄博有缘。几年前,他还在上大学时,曾在淄博媒体实习过,对淄博的山水和文化如数家珍,齐文化、博山菜、高青的黄河,淄川的峨庄……但唯独没有看过淄博花灯。

“淄博的花灯如此精彩出乎我的意料。”胡相洋坦言,“我见过很多地方的花灯,大多是静态的,但淄博的花灯是动态的。像齐鲁盛世这种大型水上花灯,已经超越了传统花灯的范畴,宏大的布景、变换的灯光、强劲的节奏、逼真的声效、精彩的情节……观之,恍入世外桃源,堪称花灯舞台剧。”

胡相洋说,利用这次采访,他对淄博花灯做了深入研究,结论是——淄博以花灯为突破口,创出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路。

“淄博花灯最兴盛的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是政府搭台,国有大企业唱戏,正月十五的花灯巡游堪称万人空巷。后来,随着国营企业改制,花灯一度没了制作的主体,也就渐渐萎缩消弭。如今,还是政府主导,但承办的主体变成了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淄博花灯又重新‘动’了起来,而且比原来更专注、更专业、更具规模,更利于提高品质和档次,更便于进行市场化运作。”

胡相洋,一个青岛记者饶有兴致地讲述着淄博花灯故事。

(记者 刘淼)

关键词: 非遗 淄博花灯节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