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炉的前朝往事

来源: 大馨堂 发布时间:2018-03-15 09:11:33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李白《杨叛儿》

1.jpg
汉  鎏金银竹节熏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在李白诗中,博山炉与燎沉香并提,展现了一幅炉暖香浓的宜人景象。

在传统香文化中,除了李白,宋代词人晏殊诗词『新曲词丝管,新声更飐霓裳。博山炉暖泛浓香。泛浓香,为寿百千长。』诗人温庭筠诗句『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的吟哦,都与博山炉这类传统香具密切相关。

2.jpg
汉  鎏金银竹节熏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1968年,轰动一时的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曾出土一件『错金博山炉』。此炉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并同时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成为轰动一时的出土国宝。

3.jpg
错金博山炉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4.jpg
汉  博山炉

博山炉出现在西汉时期,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汉之前,人们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

5.jpg
汉  绿釉博山炉

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6.jpg
汉  鎏金博山炉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工艺之繁立见。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7.jpg
汉  青铜镂雕博山炉

不过『博山炉』这一称呼在西汉不甚明确。明人周嘉冑《香乘》卷二十六『香炉类』中罗列了早期提到博山炉的几种文献。其中,《汉朝故事》中说,诸王出阁则赐博山香炉;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则有武帝内传有博山香炉为西王母遗帝说,而晋张敞的《东宫旧事》则有皇太子服用则有铜博山香炉等等的传说。

8.jpg
汉  青铜博山炉

博山炉的设计,是由山峦层层交叠而成。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云气,正是象征『三座仙山』的意境,并于炉盖上再刻画人物及异禽珍兽。由于博山炉设计特别,炉盖更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因此,它并不像一般的炉,香烟是直接向上,而其出烟孔是利用山势的层层交叠,多开在曲折隐蔽之处,平视时不见其孔隙,熏烟之时烟会环绕在香炉盖的周围,形成像山岚的形状,之后再袅袅上升,如同仙境的感觉。而这,也形成了赏香的另一种形式:观烟。

9.jpg
汉  博山炉

博山炉的发展

虽然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博山炉为错金银制,但其实,考古出土的两汉博山炉大量是陶瓷制品。由于汉代熏香风气蔚然,博山炉品种相对较多。

10.jpg
汉  青铜博山炉

『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南朝诗人谢惠连盛赞博山炉的经典诗句也表明由于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博山炉普遍以莲瓣纹装饰。许多地方的窑口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从以前的粗犷逐步走向精致。

11.jpg
汉  狩猎纹博山炉

当时,博山炉依旧受到重视。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不过,随着佛教的传扬与兴盛,博山炉逐渐转变为佛教礼佛的供养物。于是,人们把博山炉刻在佛像上,代表着对佛一种尊重供养。

12.jpg
隋  绿釉印莲瓣蟠龙托博山炉

进入隋唐,北方的白瓷得到空前发展,制瓷技术也偏向仿金银制作工艺。这也使得唐朝的博山炉,尽管造型典雅别致,装饰考究,但到后期却逐渐失去最初的形象。

13.jpg
明  影青博山炉

进入北宋,真正意义上的博山炉似乎开始远离人们的视野;半圆香熏和无盖三足炉开始出现,一座座缭绕了一千多年的蓬莱仙山,默默地留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诗篇里。

14.jpg
明  太湖石博山炉山子

明代,博山炉的发展开始出现琉璃制品,博山炉逐步成为赏玩性文玩。景泰年间,博山民间琉璃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到万历年间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万历三十九年,由徐应元等发起建造了博山炉神庙,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为炉神,世代供奉。

关键词: 博山 博山炉 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