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连江•不被珍视的明代建筑群

来源: 福州老建筑 发布时间:2018-04-24 10:13:12

这是一篇本不该写下的文字;或者,是一些早就该写下的文字——以保护的名义,而不是推土机开下来时才不得不发出的愤怒而悲哀的声音。

事情缘起千年古县连江,今年启动了玉荷西路两侧“棚户区”改造计划,建设现代化居住小区,企图“彻底改变原有面貌”。而这些所谓的“棚户区”恰是县城内最精华的孑遗之一。网友小飞刀两度发文置疑,却只换来相关部门避重就轻的解释。似乎他们并不希望大家发现连江千年的积淀、意识到拆除文化遗产终究是要后悔的。

那我们就来说说连江最宝贵的明代建筑群,就从其中最重要的孙察院故居说起。

孙察院故居,即明监察御史孙钦的故居。孙钦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拜湖广道监察御史,“居官有德,政声颇显”。后因丁忧返里,洪熙年调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据孙氏族谱记载,正是第二次任御史时,孙钦迁往县城、构建豸府一座,即今天看到的孙察院故居。其“画栋雕梁,美仑美奂,厅柱大至一人不能环抱”。

1.jpg
孙氏族谱中的相关记载

“大至一人不能环抱”是有多大?现场测量,其厅柱直径达42厘米,这是一个在民居建筑中几乎见不到的柱径。

由于洪熙仅有一年,则可以推测该宅应建成于宣德年间,即距今近600年。这样的时间跨度,已是国内民居建筑中的翘楚,也是福建目前发现实物与记载一致的最早民居建筑。

而且,就算福建有某处名不见经传的更早的民居,也不会有哪座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规模如此宏大、更加具有研究价值了。

孙察院故居原为四进院落,首进门房在50年代修建八一六西路时拆除,四进花园在抗战时被日军飞机炸毁。现存为二进、三进院落,其正座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九柱的巨构,在福州民居中极为罕见。

2.jpg
孙察院故居大厅

前座(二进)大厅极为宏伟,三开间的厅堂面阔达到12米,与三坊七巷中最宽阔的大厅相当。厅的高度将近7米,已达到福州明代民居厅堂的极限,而这还不是真正的顶端。大厅抬梁构造的后部是完全穿斗做法的阁楼,用室内的假倒水屋面分隔前后的空间。真正的屋脊在厅后一个柱位,高度近9米。

3.jpg
 孙察院故居测绘图纸(来源:《福州民居营建技术》)

大厅最核心的四根木柱,其直径均在40~42厘米之间,并且柱脚微收呈梭形,与罗源宋代国保陈太尉宫的做法一致,反映了宋元梭柱的遗风。

4.jpg

5.jpg
上:孙察院故居   下:罗源陈太尉宫

木柱上使用圆作的扛梁而非后来普遍使用的扁作梁,而且用料粗大,符合早期木构“肥梁胖柱”的特征;扛梁下皮起䫜(音同“凹”)刻线与陈太尉宫极为神似,均为早期做法。

6.jpg

7.jpg
 上:孙察院故居   下:罗源陈太尉宫

梁架大量使用柁墩、斗栱组合的抬梁结构,是福州明代常用的厅堂结构。其中柁墩、替木的蝉肚、缠枝、卷草纹样是明代建筑雕刻细密精致的典型特征。这些做法与闽侯南屿水西林明清建筑群(已公布为省保)中,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叶)的林春泽、林应亮故居完全可以相互印证。

8.jpg

9.jpg
  上:孙察院故居   下:闽侯南屿林春泽故居

10.jpg

11.jpg

12.jpg
  上:孙察院故居   中:连江建国路93号    下:闽侯南屿林春泽故居

大厅的正中扛梁上放置着一根遍施彩绘的灯杆,迥异于清代粗大的六角形,是一根细长的圆木,绘有云鹤、缠枝、牡丹、宝相花等,至今金光熠熠。这样完好的明初灯杆,在福建是仅见,哪怕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

13.jpg

14.jpg

15.jpg
 孙察院故居彩绘灯杆

厅堂前后隔架做一斗三升斗栱,弯枋底部雕刻连续的卷草纹,形状如虎眼,称为虎面纹。这种做法仅在闽东明代早中期建筑中出现,因此也是断代的标志之一。

16.jpg

17.jpg
   上:孙察院故居   下:闽侯南屿林春泽故居

这座孙察院故居集明代建筑之大成,价值之高不可多得。一言以蔽之,它极可能是福建民居实物研究的原点、福建明代木构的标准器、中国早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如果要用一个等级来衡量的话,那么将是省保起步、国保不虚。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瑰宝,在十年前的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后,至今仍然只是一处普通的、没有等级的“文物点”。甚至,据周边居民说,政府打算只保留现存的前座,而后座则可以视作一般民宅处理。简直笑话!

我们不妨横向对比一下,如果这样一座明初巨构,得到应有的重视会是怎样。

同样在“三普”中发现的明代木构、全国现存最古木廊桥:建瓯黄村值庆桥(据墨书应为集庆桥),桥梁上书“大明弘治叁年”(1490年),一经发现立刻上报并入选“三普百大新发现”,紧接着便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无意外,即将跻身下一批国保行列。

18.jpg
建瓯黄村值庆桥

再看类似的明初民居,安徽黄山程氏三宅,因三处住宅皆为明代建筑,户主又皆姓程,故俗称“程氏三宅”。其年代跨度由明初至明末、清代,是徽州明代民居的典型代表。早在1981年便成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经是黄山市一处开放的历史文化景点。只是程氏三宅原处柏树古街区,周边原有十余座清代传统民居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完全新建的仿古商业街。据媒体采访,“ ‘以前游客不少,外地及本地人都喜欢来。’……改造为仿古商业街后,‘有时几天也来不了一位游客。’……改造后这儿只剩‘程氏三宅’,可看古建筑不多。“

19.jpg
安徽黄山程氏三宅

好在孙察院故居还没到这地步,它还不是一座孤零零的盆景。自古以来,这一片就是凤城西南街的核心地带。就在孙察院故居周边200米的范围内,还有孙氏后代的两座大宅,一座建于明中后期,一座建于清代;以及八一六西路、爱国路上的三座明代民居、无数的清代民国传统建筑。


更不用说,我们在县城内,已经搜寻、发现了至少22座明代民居、宗祠建筑,除孙察院故居等3处为文物点外,其余都没有任何身份,他们“躲”过了文物普查,“躲”过了历史建筑普查,等来了“棚屋”的精准帽子。

经老建筑爱好者、志愿者搜集,目前发现的22处明代建筑名单如下:

中山路25号

中山路81号

中山路97号

中山路103号

爱国路56 or 58号 孙氏新厝里

爱国路孙氏新厝里斜对面一座

爱国路136号

八一六西路62号

八一六西路70号

八一六西路孙察院故居

青年路94号

下林前路林氏宗祠

下林前路林氏祖厅

建国路77号对面一座

建国路77号隔壁一座

建国路89号

建国路93号

建国路93号对面一座

建国路98号

建国路105号

建国路114号

建国路120号

(其中加粗字体位于本次“棚改”范围内)

若不是这次所谓的“棚改”,我们可能不会如此急切地想要了解、确认,这些年常说的福州明代民居最多、最集中的县城,究竟有多少宝藏。以上22座建筑,有7座在本次征迁范围内,剩下的,也全部在未来两年“棚户区改造规划“范围内。如果6、7年前我们能介入桶街的拆迁,一定还能统计到更多的明代民居,如果现在不盘点,以后不知这22处还能看到几座。

连江的明代民居好就好在,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价值普遍极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建筑年代覆盖明代早、中、晚期,抬梁、穿斗及混合结构特征明显,类型丰富,与同时期福州其它明代民居互为参照,反映了福建明代民居的普遍特点和演变路径。

譬如建国路93号几乎与孙察院故居一模一样的平面、空间结构,但梁架使用童柱代替柁墩叠斗。

20.jpg

譬如林氏宗祠明晚期风格凸出的穿斗扁作扛梁结构、童柱下端做矮柁墩。

21.jpg

22.jpg

譬如多处使用明代覆盆柱础。

23.jpg

24.jpg
上:建国路77号隔壁   下:林春泽故居

譬如弯枋上的虎面纹。

25.jpg

26.jpg
上:建国路93号   下:三坊七巷许厝里

比如,福州明代建筑前部一般做两枚门簪,极少用四枚。但在连江普遍流行做四枚门簪,且明显是有意为之。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31.jpg
一:林春泽故居大门   二:仓山台屿陈振椿宅
三:孙察院故居(中间两枚丢失)   四:建国路93号   五:八一六西路62号

比如,建筑普遍进深大、屋架高,大量使用室内假倒水的做法划分空间,并且普遍做两层楼,在福州其它地方罕见。

32.jpg
孙氏新厝里前座的多重屋面和阁楼(来源:《福州民居营建技术》)

比如,建筑平面格局清晰、有规律,基本均由门房和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其中前座均用扛梁做三开间的大厅(后期多被隔成房间),后座则全部做两层楼,并在明间后部用直跑楼梯上下。体现了明代民居严谨的形制和使用规律。孙察院故居、孙氏新厝里、八一六西路70号、中山路25号、建国路93号等等均循此例。

就是这样一组极其珍贵的明代建筑群,在网友披露了其重要性、呼吁吸取几十年旧改的教训之后,是否得到了及时的保护呢?

答案是否定的。而且,可能拆除的还在继续。

前几日,有老建筑爱好者、志愿者不远千里,前往现场考察的时候发现,部分明代民居内有工人正在拆除楼板(见以下视频),并且周边一直有保安来回走动,呵斥和驱赶携带相机的人。

呜呼!一座县城能够保存如此之多的明代建筑,在全国都极为罕见。奈何有些人“看不到” 其中的积淀和文化,“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要把千年的古县变成千城一面的墓碑楼群。然后再去哪里找文化?去新建所谓的“古城”、“文化村”吗?

如果有一些事情注定要发生,那么希望它们能够被历史铭记;如果亡羊补牢还不算太迟,希望这些文字不要成为事先宣读的悼文。

关键词: 明代建筑群 连江 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