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能否焕发新生?

发布时间:2017-12-09 14:41:13

非遗技艺能否焕发新生?

来源:西安日报      创建时间:2017-12-01 09:13:37


《百心百匠》纪录片中,李亚鹏学古法造纸。(摄影:东方IC)


承载岁月的非遗老手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与它们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却是:濒临失传、保护、坚守。然而,非遗技艺和守护的匠人,最近却以纪录片的形式“火”了起来。10月《寻找手艺》上线,一个月网络播放量破200万,豆瓣评分8.8;11月《百心百匠》在湖南卫视播出,首期李亚鹏到西安学习古法造纸,网络点击量几天近500万。从去年到今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本草中国》《手造中国》……非遗技艺纪录片一部接一部,口碑和热度不减。在非遗专家眼中,这是一个好现象,有助于让大众重拾文化自信、寻根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非遗的宝库远不止技艺类,需要以更深入的方式记录并广而告之。


老手艺纪录片“应接不暇”


《百心百匠》是最近播放的老手艺纪录片,以明星探寻学艺的方式,打开非遗技艺的神秘大门。11月播出第一期——李亚鹏到西安学古法造纸,周至起良村的蔡侯纸博物馆是主要取景地。起良造纸技艺是省级非遗,从明代开始,村里90%的人都以构树皮造蔡侯纸为生。


纪录片有制作周期,这期节目实际是去年夏天拍摄的。“近两年接待了至少七八个拍摄团队。”恢复起良造纸技艺的刘晓东说起来如数家珍:BBC纪录片《丝绸之路》(中国段)、安徽卫视的《百家姓》、陕西卫视《丝路有你》、湖南卫视《百心百匠》已播放,还有《印象中国》《不要叫我匠人》。“还有央视财经频道、天津卫视、湖北卫视等,有的栏目名我记不清了。”


古法造纸非遗技艺“入镜”如此多的纪录片和专题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遗技艺已经成为纪录片的热门题材。这类纪录片有的针对性强,比如《我在故宫修文物》针对故宫手艺人,《本草中国》针对中医药传承人,《手造中国》针对景德镇瓷器制作;有的则有一个相对宽泛的老手艺老匠人主题,比如《了不起的匠人》《寻找手艺》《百心百匠》等。这类纪录片人文主题类似,但表达方式千姿百态,都能带给观众一种走近非遗的感受。


希望能展示出非遗的“魂”


“纪录片的拍摄,是非遗保护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员、民间美术专家李红军告诉记者,这么多非遗纪录片出现,对于宣传普及非遗有积极促进作用;其实,业内对非遗的保护也有抢救性纪录片。他希望非遗纪录片不是浅尝辄止,应更深入让大家了解非遗的“魂”。


“无论是非遗栏目还是纪录片,都在对大众起到一个宣传普及非遗的作用。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重建起着重要作用。”李红军说,纪录片表达形式应和民俗、历史结合起来,拍出它的功能和地位,以及精神上的一种不可或缺。因为传统非遗是能带给人们幸福感的,无论是传统技艺还是民俗活动,都是在追求精神上的饱满。


非遗是一个大的门类,技艺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传统戏曲、传统美术、传统武术、传统医药等等。李红军告诉记者,一些地方小戏衰落得很厉害,比如皮影戏、木偶戏等。“以前一个县有几十个皮影戏团,现在只有偏远的地方有需求。”他说,一个地方小戏本来有一两百个本子,但随着需求的减少就越演越少,传承下来得太少了,抢救和记录就非常迫切。


“它们在慢慢逝去,我觉得抢救和记录时就要整本整本戏去拍,再过很多年会非常有价值。”他提到,这种记录是一种固守家底的前瞻性行动。所以,他觉得无论是网络上、电视上播出的纪录片,还是抢救性的纪录片,都应该更多一些、再多一些。


让老匠人获得尊重并融入社会


“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既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是重要的就业领域。”著名非遗专家傅功振认为,数字化保护是国家非遗保护的浩大工程,纪录片应多多益善。它会改变人们对非遗技艺的认知,也会帮助非遗匠人获得尊重感,并带动非遗融入当下社会。


“像《百心百匠》《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这几部纪录片很感人,值得点赞!”他认为,非遗纪录片不是多了,而是刚刚才起步;非遗纪录片的多方位展示,顺应了现在非遗动态保护的趋势。


“过去提保护,强调必须原生态保护,忽视了动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创造性保护。”傅功振告诉记者,如今提到非遗保护、传统手工技艺首先是遗产,但不能当作遗产而保存起来。“需要动态保护,生产性、创造性保护。说到底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传承保护。”他认为,老手艺纪录片之所以受社会认可尤其受年轻人青睐,是因为不仅展示了名不见经传的匠人、手工技艺,还使人感受到了他们神奇的巧手与独具创造性的智慧思考。


“我看到有的纪录片是亲身体验非遗,感到很欣慰。这说明非遗已开始彰显它们的生命力。”傅功振认为,纪录片展现当代匠人精神;传达的传承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对非遗技艺、老艺人是一种莫大的尊重和肯定。“目前更重要的,是想办法让从业者把传统技法作为生计以外还能获得尊重和成就感。”他认为,这样才能让年轻一辈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接受匠人的社会角色,并乐在其中。


如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指南。傅功振认为,非遗与时代接轨,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发展,这个与时俱进的姿态,给以后的非遗纪录片提供了更大的表达空间。


关键词: 非遗 李亚鹏 古法造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