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多措继承创新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发布时间:2017-12-09 15:10:14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安徽省各领域非遗传承人、非遗研究专家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正在将大会精神转化为贯彻落实的动力,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徽州竹艺轩总经理朱伟:为传统工艺振兴出一份力

接受采访前,朱伟一直在与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打电话。“明年1月,我们的竹雕工艺品就要在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门店上架了。”朱伟说。他的桌上放着一个名叫踏雪寻梅的竹雕香器,雕刻画面唯美,造型简约。“我们希望能借助故宫文创平台走向海内外。 ”朱伟既是非遗传承人,又是这个竹雕生产性保护基地的总经理,但从业近20年来,他习惯称呼自己为“手艺人”。

“徽州砖雕、木雕、石雕、竹雕驰名海内外,徽州工匠名不虚传。”朱伟和他的团队以前做的是传统竹木雕,在他看来,这些精致的雕刻,凝聚了徽州传统文化,展现了朴素的生活智慧。想向大众传递这份文化与智慧,就必须让非遗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与现代生活结合。目前,他们正在与独立设计师、各大博物馆开展合作,力求让徽州竹雕既不失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我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合计135项,项目数量比往年大幅增加,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项目达到40个,这将为我省执行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增加存量、打下基础。在黄山乃至全省,像朱伟这样将非遗技艺融入现代、做大产业的手艺人还有很多。徽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更是带动了工匠“返乡”、产品“出海”。朱伟说,十九大报告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论述令他们深受鼓舞: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是为手工匠们转型升级提气鼓劲。朱伟相信,传统技艺在创造与创新的过程中会再次成为时尚。

潜山弹腔省级传承人许开学:让传统戏曲“活”在舞台上

潜山弹腔省级传承人许开学的家在小山冲里高高的土坡上,进入小山冲一路颠簸,却总有全国各地的京剧票友不远千里前来“寻根问祖”。弹腔作为京剧、徽剧的母体,具有其重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即便已是古稀之年、腿脚不便,许开学依然对整理剧本、组建班社、发展演员、开展演出等亲力亲为。最近,他先后带领其他弹腔传承人深入村庄、社区、校园演出潜山弹腔几十场次。

在他的精心操持下,潜山弹腔演员结构老中青结合,上有60多岁的“老戏骨”,下有十五六岁的“戏伢子”。他们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有 《二进宫》《渭水河》《三奏本》《辕门斩子》《三堂会审》《郭子仪上寿》《王春娥教子》《四郎探母》等。演出间歇许开学认真思考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戏曲节奏明快、鼓点激昂,脸谱辨识美丑,故事诉说善恶。他觉得,戏曲类非遗项目正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一个重要载体。

我省非遗项目中,传统戏曲类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黄梅戏、徽剧、庐剧、青阳腔、泗州戏等,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而更多散落在民间的戏曲样式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蕴含充沛的民族精神。许开学介绍,潜山县围绕弹腔艺术的起源、流布范围、传承谱系及代表性剧目等,进行发掘和研究,已设立弹腔艺术专项资金,建立了奖励机制,对演出剧目予以场次补贴,同时定期举办弹腔剧目调演,组织剧团下乡演出,让古老弹腔“活”在舞台上,也“活”在更多年轻人的视野里。许开学说:“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这些从事传统戏曲艺术的老艺人听来格外激动。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团结和谐地将弹腔保护好、传下去。 ”

省直工委党校非遗研究专家许敏娟:为普及非遗保护理念积极奔走

“非遗研究不能坐在书房,而要走到民间去探访,多做田野调查,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面向生活、面向时代。”省直工委党校非遗研究专家许敏娟说,为完成省社科联和省委宣传部的课题,她多次走进徽州文化生态实验区调研,走访调查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请游客做相关问卷调查。每次回老家探亲,看到家乡村落中一些非遗未得到及时保护,她都会向村里提出保护建议。“我们的调查走访也在客观上普及了非遗知识,向受访者传播了非遗保护的理念。”许敏娟说。

非遗保护中,非遗专家作为不可或缺的参与群体,发挥着指导、咨询、检查、监督等作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性和公共影响力。许敏娟的感触是,学界通过与分管非遗工作的政府部门一起以课题申报的方式来研究非遗保护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难题,既能通过课题调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剖析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又能通过一些重要部门发布的课题立项,引起有关决策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同时也通过课题报告向上级党委、政府和学界乃至大众表达非遗保护的理念。

许敏娟说,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非遗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也走进一个新时代。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的新实践也将更多非遗传承保护和传统工艺振兴方面的理论研究课题交给学者,她也将和众多热爱非遗、关注非遗的学者一起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做保护工作的积极推动者与非遗理论的引领者,不负使命担当,回应新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晋文婧)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多措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