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啊玛奏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24年4月注册成功(以下简称合作社),坐落于董地乡新华村石关组,是一个苗族聚居地。全组共有201户1021人,苗族人口占整组人口的98%。这里的苗族人民,用她们世代传承的蜡染刺绣技艺,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传奇。“啊玛奏”系苗语“姑妈”和“娘娘”之意,寓意技艺传承的核心力量。据合作社杨向阳介绍,合作社现有专职蜡染刺绣匠人有6人。石关组另有5人掌握蜡染技艺,40岁以上的妇女普遍擅长刺绣技艺。
蜡染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古称“蜡缬”,与扎染、镂空印花并称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据《一切经音义》记载,其工艺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盛唐时达到巅峰,后因战乱逐渐式微。令人欣慰的是,石关组的苗族同胞完整保留了这一古老技艺,以麻棉为载体,延续着蓝白交织的千年美学。
苗族蜡染的制作工序繁复而考究。首先采用自种的火麻、苎麻,经多道工序纺成素布。以蜡刀蘸取高温融化的蜂蜡,在白布上即兴绘制图案。传统纹样多源于对自然崇拜、灵魂信仰及审美表达。如象征生命起源与族群始祖的蝴蝶纹,象征水源与农耕命脉的龙纹,象征光明与万物生长的太阳纹,象征生命繁衍与丰收的鱼纹;象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花草植物纹,象征图腾崇拜与自由灵性的鸟纹,象征山脉与循环往复的几何纹等等,这些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穿在身上的史书。许多图案记录着苗族迁徙、族群记忆与自然崇拜,不仅是艺术符号,是苗族文化的活态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物化表达。
染色过程堪称自然的魔法,传统蜡染主要通过颜料提取、防染处理、浸染固色等进行染色。
颜料提取是蜡染的核心环节。主要以天然植物染料为主,核心颜料是蓝靛,蓝靛是从蓼科植物(如板蓝根)的茎叶发酵提取,蓝靛是底色的主要来源,是蜡染最经典的染料。特点是染色后呈现深浅不一的蓝色,通过多次浸染可调整浓度,形成渐变效果。同时结合其他植物提取的色素,形成丰富的色彩体系。比如从栀子、黄栌、荩草等提取黄色;从艾草、皂斗(橡果壳)等中提取灰棕色;从茜草、红花等中提取红色;从乌桕、五倍子等中提取黑色。通过套染、拼色技术,进行多色组合,实现绿色、紫色等复合颜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创新,不断尝试天然与合成结合,保留传统植物染料的同时,加入少量合成色素调整色调。部分现代工艺会使用合成染料,如酸性、活性染料等化学染料,以扩展色彩范围或降低成本。
防染处理是蜡染的关键步骤。先用蜂蜡在白布上绘制图案,蜡层隔绝染料渗透,形成“留白”。染色时,未涂蜡的区域吸收染料,有蜡部分保持原色,最终呈现蓝底白花或多色交织的效果。布料需反复浸泡、晾晒,使染料充分渗透纤维。例如,麻布染色需浸泡3天,棉布则需多次浸染,达到浸染与固色的效果 。最后用沸水脱蜡,并用盐水浸泡固色,确保色彩持久。
浸染固色是蜡染的重要环节。浸染需反复3—20次,每次10~15分钟,使靛蓝逐步渗透。随着染缸中不断翻卷,蜂蜡自然龟裂形成独特的“冰纹”,这种天然肌理赋予作品独一无二的美感。脱蜡后以沸水蒸煮,蓝白纹样跃然布上,最后经豆浆漂洗,使白色部分呈现温润的光泽。
在石关,蜡染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生活方式的体现。有的线条如工笔画般细腻,有的纹样则粗犷豪放,呈现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这些作品不仅装饰着衣裙、背带、手提包、香囊等日常用品,更在节庆祭祀时化作庄重的礼服,成为族群身份的标识。值得一提的是,苗族蜡染于2015年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年轻“姑妈”和“娘娘”们在传统图案中融入现代审美,将蜡染应用于时装、家居等领域,让蓝白相间的冰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苗族刺绣,作为中国纺织艺术的璀璨明珠,与蜡染并称苗族服饰的“双璧”。这种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的指尖艺术,承载着苗族先民的宇宙观与生命哲学,在方寸之间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密码。
苗族刺绣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最早可从商周时期的“卉服鸟章”中窥见雏形。战国时期的《后汉书》记载,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将自然之色融入服饰。唐代《蛮书》更详细描述了“鸟形纹”的刺绣工艺,印证其作为族群标识的重要功能。这种技艺通过母女相传的口传心授,在漫长迁徙中形成“无文字的史书”,每件绣品都是解读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苗族刺绣的独特魅力源于其精湛工艺与创造性表达。绣娘们采用平绣、辫绣、堆绣、打籽绣等20余种针法,配合马尾绣、破线绣等特殊技法,在丝绸或棉布上创造出立体浮雕效果。以马尾绣为例,用马尾毛包裹丝线,形成独特的浮雕质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每件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苗族刺绣的纹样与蜡染有异曲同工之妙。纹样不仅是装饰,更是苗族对天地人关系的哲学思考,每一针都在诉说着“人神共居”的宇宙观。
苗族刺绣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它维系着苗族的文化认同。在石关苗寨,姑娘出嫁时的“嫁衣”要耗时数年绣制,每件绣品都包含着母亲对女儿的祝福与族群记忆的传递。这种“穿在身上的史诗”,使苗族刺绣超越了单纯的手工艺范畴,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在当代,苗族刺绣正经历着创造性转化,传统与时尚的交融新生。“姑妈”和“娘娘”们飞针走线,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结合,通过数字化记录针法技艺,将苗绣元素融入家居、配饰,让古老艺术走进现代生活,不仅在创造美的事物,更是在编织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未来。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千年文明的重量,每一朵花纹都绽放着对生命的礼赞。这场跨越时空的指尖对话,不是简单的传承与复制,而是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苗绣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舞台。
新华村村干李玉福表示,石关组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和种植养殖。常住群众约408人,外出人员613人,占比约60%。虽然石关组现已硬化通组路1条及连户路全覆盖;有小学1所,幼儿园1所,卫生室1个。基础设施相较完备,但仍因收入过低且单一,无法满足生活所需,大部分人选择外出务工。合作社的出现,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新选择,希望能让大家实实在在增收的同时,传承苗家的这门手艺。
“除了合作社专职人员外,其余的“手艺人”们都只是利用闲暇时做一点蜡染刺绣,成品完成的周期要长一些,很多时候都是做来自家人穿,很少有多出来的衣服饰品用于销售。针对目前蜡染刺绣多为自用,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合作社正在想办法与更多的“手艺人”达成合作,传承文化的同时为大家增收。今年2月,我已申请蜡染刺绣非遗传承人,待申请成功后,将开班培训蜡染刺绣技艺,培养年轻传承人,让苗家蜡染刺绣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杨全会说。
苗族蜡染刺绣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更是女性力量在时光长河中最璀璨的绽放。石关组的啊玛奏们正在以指尖的温度,将蓝白冰纹与七彩丝线编制成新的史诗,通过合作社的创新实践,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绽放光芒,让民族记忆在传承中永续生长。